2024年 農業保險 發展回顧與展望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黨中央對農業工作持續保持高度重視與重點投入。作為重要支農惠農工具,2024年農業保險的發展展現了新的特點,也取得了新的成效。本文回顧了2024年農業保險面臨新的政策背景和發展要求,總結農業保險在市場發展中呈現的新方向,分析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對下一階段如何做好農業保險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一系列具體的建議。
01 2024年農業保險發展基本情況與特點
1.農業保險市場增速下降
2024年,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增速顯著下降。按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開披露數據來看,雖然我國農業保險市場規模再創新高,達到1484億元,但是,從保險增速來看,2024年農業保險是財產保險主要險種中下降最快的險種,由2023年的17.31%下降至2024年的3.78%,也是2024年主要險種中增速最低的。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農業保險達到近10年市場增速的最低值,自2014年6.3%的增速后,首次跌至個位數。雖然中央財政補貼預算同比增長18%,但由于地方財政配套不足、政府有意限速、部分市場飽和等因素影響,2024年農業保險市場增速不及預期。
2.三大主糧完全成本與收入保險全國覆蓋,大豆完全成本擴面
2024年5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的通知》,自2024年起,全國種糧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可在物化成本保險、完全成本保險或種植收入保險中自主自愿選擇險種投保。自2018年三大主糧完全成本與收入保險從6省24個縣試點以來,歷經2021年13個省500個產糧大縣,2022年13個省800個產糧大縣,2023年全國所有產糧大縣,至全國所有縣區全覆蓋。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完善,三大主糧保險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政策的實施有效促進了農民收入穩定,推動了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大豆完全成本與收入保險也在有序擴面中,2024年9月,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擴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的通知》,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繼續擴面,并計劃在2025年覆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2026年實現全國全面覆蓋。?
3.精準投保理賠工作深入推進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承保理賠成為當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部署。2024年11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四部委出臺《關于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等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以提升農戶獲得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行業反映較為集中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有關問題,打通影響承保理賠的各個關鍵環節,細化了包括承保、理賠、賠款支付、應收保費管理等各個環節各方主體的職責,明確標準,深入推進農業保險承保理賠工作。農險行業為響應中央要求,通過數據、科技和流程創新,在精準信息采集、精準驗標、精準報立案、精準賠付等方面做了大量創新實踐,為發揮農業保險價值不斷積累經驗。
4.特色農業保險持續發展
從中央層面來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中央財政安排獎補資金68億元,支持西藏藏雞、寧夏枸杞、陜西蘋果、廣東荔枝、貴州茶葉、湖北小龍蝦等逾500種特色農產品保險發展。從地方層面來看,各地在制定和實施新一輪農業保險方案時,均強調了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的重要性。如貴州省印發《貴州省2024—2026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以省內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保費按照省級40%、市級20%、縣級10%、農戶自繳30%的補貼政策,實現對省內主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保險產品全覆蓋;廣東省印發《廣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方案(2024-2026年)》,鼓勵各地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需要,自行選擇開辦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包括保產量、保價格、保收入、指數化、“保險+期貨”等農業保險創新險種;云南制定《云南省實施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農產品保險工作方案(2024-2026 年)》,規定以高原特色農業 “1+10+3” 重點產業為著力點,聚焦優勢產業、優勢單品、優勢區域,各地因地制宜自行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等。雖然受到地方財政資金影響,但是在政策支撐和行業努力下,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占比持續提升,覆蓋的特色農產品保險產品數量不斷提高。
5.構建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伴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風險保障的需求逐漸趨向多元化。為適應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自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以來,2024年,中央再次強調多層次農業保險的重要性。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 202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深化保險業改革開放的章節中,再次提出“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及時規范理賠”。構建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成為我國農業保險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政策要求。
6.農業保險合規力度持續加大
2024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于開展政策性農險業務承保理賠合規性和內控有效性專項整治的通知》,對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期間,各財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險業務的承保理賠業務合規性、內控有效性開展公司自查整改、監管督查、現場檢查。這也是自2017年原保監會開展農業保險專項檢查以來,又一次在全國范圍開展的大型專項檢查,體現了監管部門對農業保險合規的高度重視,展現了監管對夯實農險合規經營基礎、凈化行業發展環境的決心。2024年7月,財政部金融司在北京召開進一步推動農業保險規范發展座談會,邀請行業公司針對投保、承保、查勘、定損、賠付等關鍵環節的規范性行為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并計劃在后續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合規管理。另外,從各地區來看,各地紀委、審計、公安、檢察院等部門都將農業保險作為重要的檢查內容,通過縣級層面直接開展農業保險合規性檢查,農業保險合規要求越來越高。
7.新一輪農業保險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2024年,全國大部分省份新一輪的農業保險遴選基本結束,農業保險市場總體仍然呈現頭部效應,前五家均為綜合性大公司,人保、太保、中華、國壽財、平安的農業保險市場份額之和由2023年的75%提升至2024年的78%。但是,全國農業保險市場的集中度有明顯下降,HHI指數由2023年的22.07%下降至2024年的18.61%,展現出當前農業保險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的趨勢。從遴選的結果來看,除頭部綜合性公司占據明顯優勢外,地方法人公司在新一輪的遴選中份額也得到明顯提升,如河南中原農險、河北燕趙財險、湖北長江財險、山東泰山財險等。
02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業保險市場發展壓力大
當前,農業保險的市場增速較低,發展壓力大。雖然中央財政補貼預算持續增加,但是受制于地方財政壓力,地方配套難以全面支持,只能在有限的資金內開展農業保險。一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不足。其中覆蓋率最高的三大主糧保險,完全成本保險覆蓋面仍不足50%,同時,由于各地區財力的不同,尤其是農業大縣、產糧大縣一般為財政收入小縣,農業保險覆蓋率在各地區差異明顯。二是補貼品種仍然較少,很多特色農業產業未享受財政補貼支持,比如設施農業和漁業是大食物觀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可以為我國增加數億畝的“虛擬耕地”,但是獲得的財政補貼較少,總體保險覆蓋率較低。
2.行業應收保費壓力大
在近年來三大主糧保險“提標”政策推廣至全國后,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財政預算吃緊,補貼資金配套負擔過重的問題將更加凸顯,財政困難的地方政府無法及時甚至無力支付農業保險補貼,造成保險公司應收賬齡積壓且賬齡時間較長,會對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和理賠服務造成巨大資金壓力,影響農業保險服務質效。
3.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精準執行難度大
現階段農業保險承保和理賠仍然較為粗放,存在投保不精準、驗標不準確、賠付不足額、理賠周期長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行業缺乏統一標準,保險公司科技投入不足,數據化應用不夠,缺乏信息支撐,風險管控機制不健全等。另外,我國農業農村的信息化基礎相對薄弱,也制約了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精準化。
4.農業保險基層宣傳力度不足
從2024年爆發的幾個關于農業保險的輿情來看,農戶對農業保險的產品、功能和作用認識不足,甚至產生了“有災賠災、無災返本”、“投保必賠”等錯誤觀念,這與基層保險機構只重視保費收取、不注重農戶宣傳有關。同時,也會導致農戶對農業保險認識不足,錯誤理解農業保險的作用,因此在農險后期理賠時經常發生糾紛、投訴、上訪等輿情,不利于農業保險整體行業形象和高質量發展。
03 未來展望
總體來看,我國農業保險雖然規模較大,但尚未達到農業保險強國的水平,距離《關于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補貼有效率、產業有保障、農民得實惠、機構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和“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新時期,我國農業保險工作要適應農業農村新形勢和新要求,主要任務是推動農業保險從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邁進,從粗放發展向精細化發展提升,實現從農業保險大國向農業保險強國的跨越。
1.財政約束下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高質量發展成為主旋律
在未來國家財政預算總體吃緊的大背景下,財政政策將更注重精準性和有效性。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根據農業生產重點區域和關鍵領域,優化補貼資金分配,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支持力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指出要降低產糧大縣縣級補貼比例,可在三大主糧完全成本等重點領域開始執行;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動態補貼機制,根據農業保險市場發展情況和風險變化,適時調整補貼比例、補貼方式、補貼標準和補貼范圍。此外,財政約束也促使農業保險市場更加注重風險管理和成本控制。同時,要加強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優化基礎費率厘定、信息系統建設等工作。保險機構應轉變發展思路,不盲目追求高速發展,設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目標。通過科學的風險評估和精算,合理定價保險產品,提高風險分散能力。
2.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提高多樣化的供給水平成為新要求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這是國家對未來農業保險的長期發展規劃和要求。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業保障的多層次,即將農業保險風險保障責任橫向擴展至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條,提供成本類、指數類等基本保險,財產險、責任險等涉農保險,開展不同產品組合,供農戶根據需要自主選擇購買。二是保障水平的多層次,保障水平縱深擴展,提供各層次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供農戶選擇,包含物化成本保險、完全成本保險、產量保險、價格保險、收入保險多層次的保障水平。三是補貼水平的多層次,推行“基本險+附加險”模式,實行“高收益高保障品種低補貼率,低收益低保障品種較高補貼率”的品種差異化補貼,根據各地糧食安全貢獻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實行地區差異化補貼。四是金融支農方式的多層次,推進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基金、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發揮保險的增信功能,用活各類金融工具,增強金融支農力度。
3.發展精準承保、精準理賠是今后農業保險行業作業的基本要求
精準承保理賠是農業保險應有之義,直接關系到農戶參保的認同感和積極性,也是國家和各級政府對于農業保險行業關注的重點。未來,農業保險精準承保理賠應在以下幾個方向取得重要突破:一是持續完善精準承保理賠標準。在政府的指導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農產品和險種,制定差異化、可操作性的驗標、查勘、定損技術標準,研究制定無人機、遙感、物聯網等技術手段開展承保理賠實務的業務標準和技術參數,形成標準化的技術標準、流程標準和數據標準。二是推動科技賦能精準承保。大力推進物聯網、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在農業保險管理中的應用,加強農業保險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加大農業保險科技投入力度。三是建立精準承保理賠與市場遴選的掛鉤機制,通過定期評價保險公司精準承保理賠的實施水平,促使保險公司從供給端提升農險服務質量。
4.夯實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是做好農業保險工作的重要方向
基層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是農險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健全基層服務體系,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是增強農戶獲得感、滿意度和提升農戶對保險認識的關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健全和優化基層服務體系:一是要完善基層服務組織,保險機構要加快推進基層農業保險服務網點建設,確保服務能力和業務規模相匹配,實現農險服務鄉鄉有站、村村有點,與政府合力推進農業保險工作,夯實農村金融保險基層服務力量。二是加強對協辦人員的管理與培訓。政府主管部門應逐步建立并完善農險協保員專項管理制度和培訓體系。管理制度要明確協保員崗位職責、工作規范、考核辦法和經費管理等,確保協保經費來源和使用合理合規合法。培訓要實現專業化、系統化和持證化,實行持證上崗,建立起一支具備專業素養、知農懂險和滿足農險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基層“三農”保險協保員隊伍。三是做好政策宣傳解讀。推動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送知識下鄉”等活動,通過主題宣講、標語口號、短視頻等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保險政策,普及保險常識,破除平均賠付、協議賠付以及把保險當做理財等錯誤認識。